2021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立足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感召和思想启发下,结合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态势,认为深刻体察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精神源流具有重大价值,不仅有助于多角度勾勒青年毛泽东革命成长和思想发展历程,更可给予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者以重大而深远的红色启示。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917年4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毛泽东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也是唯一系统阐述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文章,所以本文将主要据此展开论述。
一、红色启示一:穷理弘志的精神
(一)“穷理弘志”精神
细观青少年时期毛泽东求索之路,首先贵乎“穷理弘志”。在长达17年修学储能的时间里,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初心始终未改,并且随着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愈发将“报国志”与“求真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求真理只为救国救民,救国救民惟赖求真理。在“穷理弘志”的精神鞭策下,青年毛泽东苦学不辍、求索不止,具体显现出三个特点:融会贯通、独立批判、知行统一。进而言,这三个特点实质上围绕一个“真”字展开,正如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所言,“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在“穷理弘志”的精神统摄下,“融会贯通”为了学问的系统集成和思想的辩证取舍,其本质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独立批判”凸显出反权威、反道统的宝贵品格,从不人云亦云、轻学浅信,只唯真、唯实;而“知行统一”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可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从“穷理弘志”蠡测《体育之研究》的精神理路
1.《体育之研究》彰显出青年毛泽东身上内外兼修、体用结合、昂扬向上的精神伟力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使毛泽东对身体之于精神、精神之于身体的认识更加意境深远。如他所言,“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在毛泽东看来,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知、情、行、意得之圆满的重要基础和实践途径。并且体育之效也非易事,必在精神鼓励和意志催逼下能够完成。身体与精神共襄扶助,乃为至善之道。另一方面,《体育之研究》中充满了“动亦豪杰”之气。在青年毛泽东看来,惟有“动”,至弱之身可得至强之效,精神身体才能并完,实则表达出生机勃然、新旧更迭、强弱交替的辩证法思想,更加抒发了一种改天换地的精、气、神。
综上所言,《体育之研究》发表时,虽然毛泽东尚处在真理求索阶段,但其独特而强大的“身体与精神宜乎并完”的精神哲学已宣告建立。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青年毛泽东矢志不渝追求真理并最终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继而在其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全部革命斗争生涯中,将之砥砺自我。正如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言,“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2.《体育之研究》既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响应,也暗含着青年毛泽东的独立见解
众所周知,陈独秀在思想方法上具有激进主义色彩浓厚,新与旧、中与西尖锐对立,破字当头、狂飙突进、矫枉过正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显得简单化、片面化和形而上学。与之相比较,青年毛泽东在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亦保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独立精神养成,加之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具体关注,促使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始终秉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
关于“批判继承”这一点,在《体育之研究》中实际上得到了隐晦的表达。一方面,《体育之研究》的发表是对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中“兽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另一方面,《体育之研究》也是对陈独秀《敬告青年》中“新青年六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即增加“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一条,从而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欲从“观念完善”角度造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强烈愿望。
3.《体育之研究》也是青年毛泽东长期体育实践和思想感悟的成果
毫无疑问,即使在体育学术研究层面上,《体育之研究》亦属上乘之作,其结构之严谨、分析之全面、论证之充分、理据之细致,今日查之仍不遑多让,许多观点放在当前形势下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说,关于不好运动的原因,“无自觉心;积习难返;提倡不力;以运动为可羞”。关于学校体育的弊端,“亦惟是外面铺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故愚观今日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这些观点一针见血,非长期观察与思考不能得之。青年毛泽东研究体育如此入木三分,根本源于长期的体育实践和思想感悟。有学者据此认为,“从《心之力》到《体育之研究》是青年毛泽东从意志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重要阶段。”但本文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在同一年的很短时间内发生如此重大转变,且毛泽东彼时亦承认“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说,两篇文章实际上是从身体和心灵两个侧重点论述了“身心一统”的共同主题。而之所以选择《体育之研究》发表,则仍是青年毛泽东身体力行、知行统一的学问品格使然。
(三)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红色启示
1.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增强文化自信
理想信念是胜利之“匙”、精神之“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毛泽东精神力量之所以强大,根本源于“求真理、真立志”。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者而言,初心使命就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另一方面,现实中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亟待攻关破解的课题也是不一而足,非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者不能久久为功。因此说,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体育是最好教育、学校体育是第一素质教育”的立场和信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提高勤业、善业、乐业的本领和志趣。
2.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宗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开宗明义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由之,学校体育之根本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得到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完整的政策文本表达。因此说,新时代学校体育必须站在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协调双赢的学校教育全局性发展高度考虑问题,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思考,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宗旨,继而破除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越改革越迷茫、越努力越无力的发展之惑。
3.正视学校体育改革中的痛点和难点,克服一定程度存在的畏难情绪和盲从倾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在长期、复杂、艰苦的革命与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始终保有独立批判和知行统一之高尚品格,从不畏难如虎、随波逐流,这一点亦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必须秉持独立批判和知行统一的态度,直面改革的痛点和难点,克服畏难情绪和盲从倾向,大胆求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惟其如此,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二、红色启示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体育之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萌发
1917年和1919年,毛泽东两次寄读岳麓书院,一贯求真务实、知行统一的他对讲堂正门“实事求是”的横匾推崇备至。“实事求是”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而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又开启了关于这个古老观念的新思考,也即建立起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命题。“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从中可见,一旦开启体育之是的思考与觉悟,就必然会建立起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方法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理性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也可视为体育同其他科学、哲学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理性与感性高度统一,于主体内部是身心一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于外部事物则是立足实际、研究实际的问题。因此说,毛泽东实践观的萌芽其实是从建立理性与感性高度统一的方法论开始的,此后不断发扬光大,乃至最终将“实事求是”写入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
(二)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红色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新时代学校体育传承和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就是要直面学校体育存在问题,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与时俱进破除“就体育而体育”的狭隘观念和路径依赖,以体育之独特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实践方式大力营造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镜鉴和共鸣,从而谋求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灵活转身和显著进步。在此过程中,“实事求是”是始终如一的精神引领和思想律条。
三、红色启示三:人民至上的精神
(一)《体育之研究》中“人民至上”精神的前意识体现
改造国民性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反复思考的一个课题,而“开民智、聚民力”则是他深思熟虑后给出的答案。《体育之研究》中第一句就是,“国力苶(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由此可见,文章的真实用意并非局限于体育本身,更是借由体育叙事探讨国民性改造问题。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毛泽东从身体与精神并完、理性与感性统一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体育的新观念,可谓“观念造文明”的一个典范用例,亦是针对国人开出的一服良药,时至今日仍绽放着永不褪色的真理光芒。同期,在《心之力》中,毛泽东如是说,“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如果将两篇文章联系起来看则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的力量”固然之于个体属命中致远之事,然同时也迎合了“聚民力”的思想深意。因此说,此一时期毛泽东探讨国民性改造问题,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看到了“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更在于他藉借体育叙事前意识地感知到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伟力,而这种前意识对于青年毛泽东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至关重要。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毛泽东大声疾呼,“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可以说,自此伊始,人民至上的精神贯穿了毛泽东革命的一生,乃至最终确立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二)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红色启示
新时代学校体育,无论创新发展还是攻坚克难,必须深入领会毛泽东“人民至上”的精神由来,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体到工作实际,就是要努力调动广大师生和众多责任方的积极性,聚合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智慧,这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能否取得大发展、谋求真进步的最重要“人”因。
四、结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自身的解放为根本出发点,以实践观点为根本思维方式,同一切形而上学哲学独断彻底决裂,对现实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认真对表后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所深层折射的穷理弘志、实事求是和人民至上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间存在着实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无疑在青年毛泽东革命成长和思想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学校体育也必须提高站位、攻坚除弊,争先勇当学校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更加掀起“观念造文明”的学校体育改革新浪潮。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的改革实践中,这一点尤显意味深长。